塔橋——通往倫敦的門戶
塔橋——通往倫敦的門戶
《警醒!》英國撰稿員來稿
塔橋是倫敦最負盛名的地標(標誌性建築)之一,就算從未涉足英國的人也能一眼認出來,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慕名而來。每天都有無數倫敦居民穿越此地,可是他們也許連瞧也沒有瞧一眼,想也沒想過塔橋的由來。
可別把塔橋跟鄰近的倫敦橋混為一談,其實塔橋跟附近的倫敦塔關係更加密切。1872年,英國國會考慮一項關於授權在泰晤士河上興建新橋的動議。儘管受到倫敦塔的主管反對,國會還是通過築橋的議案,只是要求新橋的設計必須跟倫敦塔的風格協調一致。現今的塔橋就是源於這項官方建議的。
在18和19世紀期間,有不少橋梁連接泰晤士河的兩岸,其中最美麗的一座要數舊倫敦橋。到了1750年,舊倫敦橋橫跨河岸的根基已經不再穩固,對往來的船隻也構成了交通瓶頸。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在橋下擁塞得水泄不通,為要在繁忙的港口找著一個泊位。當時河面船隻之多,據說人可以在彼此相連的輪船甲板上走上好幾公里。
應倫敦市政府的要求,城市建築設計師霍勒斯·瓊斯提議在舊倫敦橋的下游建一座哥特式風格、可以開閉的吊橋,為泰晤士河上西行入塢的船隻提供寬敞的航道。這項設計叫許多人都嘖嘖稱奇。
匠心獨運
瓊斯遊歷很廣,他留意到荷蘭的一些小型吊橋,橋身橫跨運河兩岸,而且是可開閉的。這種設計對他很有啟發,就計劃興建一座活動結構的橋,橋體兩邊是平衡的,橋面可以從中間分開、向兩邊吊起,讓大型船隻通過。如今名聞遐邇的塔橋,就是根據瓊斯率領的工作小組所設計的圖樣建造而成。築橋是用現代的方法,由鋼架組成內部結構,然後再用石材鋪面。
塔橋有兩座主塔,在高處由兩條人行道連接起來,人行道距離車行橋面34米,距離河面的最高水位線大約42米。車行道起自兩端河岸,延伸到橋的中央,那裡有一個重力平衡的活動裝置,可以將橋面分成兩段。一分為二的活動橋面各重1200噸左右,分別向兩邊打開,與平面成86度角。即便是萬噸巨輪也可從張開的橋面下順利通過。
動力裝置
不管是啟動塔橋本身的平衡裝置,通過升降機將行人從車行路面送到上頭的人行道,還是發送交通信號,塔橋都是用水力驅動的。這裡的水力資源的確豐富,比實際需要量多上一倍。
南端的橋身下面裝有四個燒煤的鍋爐,鍋爐產生的蒸汽以每平方厘米5到6千克的氣壓驅動兩個巨大的水泵,這兩個水泵以每平方厘米60千克的壓力將水送到水力發動系統裡去。為了提供吊起橋面所需的能量,建造了六個大型蓄能器來儲存受壓水,好為八個推動平衡裝置的發動機提供電力。電力一旦流通,平衡裝置就會啟動,分開的兩個橋面就會憑藉各自的軸承向上升起,軸承的直徑為50厘米。只需一分鐘的時間,分開的橋面就會上升到最高點。
現代塔橋
如今電力已經取代了蒸汽動力。不過,當橋面
張開時,就像從前一樣,車行路面的交通都要暫停。行人、遊客以及其他訪客都為塔橋的開合驚嘆不已。警鈴響起,車行道由關卡封閉,最後一輛車駛過橋面,塔橋管理員發出信號,一切準備就緒。悄無聲息地,連接平衡裝置的四個螺栓打開,分開的橋面向上掀起。人們將注意力轉向河面,所有的目光都跟著通過橋下的船隻移動,有時是一隻拖船,有時是一艘遊艇,有時則是一隻帆船。幾分鐘之後,信號變了,分開的橋面落下,閘門打開。騎自行車的人飛速向前,以便搶在汽車前面過橋。不一會兒,塔橋就恢復平靜,直到下一次再打開橋面的時候為止。
興致勃勃的訪客不會就此罷休。看過這常常上映的一幕之後,他們還會匯入搭乘升降機的人流,到北塔去了解大橋的歷史。那裡有一個「塔橋歷史」展覽,電控模擬人像向觀眾詳盡介紹大橋的由來,藝術家們用畫布展示大橋的工程設計是如何巧奪天工,大橋啟動禮又是如何奢華鋪陳,粒狀面的黑白相片和展示圖板叫人對塔橋的結構一目了然。
站在高處的人行道上,可將倫敦的瑰麗景色盡收眼底:西面看到的是聖保羅大教堂以及沿岸金融區的建築,更遠處是郵政塔;東面本可以看到船塢,但是現今船塢已經遷到遠離現代大都會的下游去了,只能看到港區新興的城市建築,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叫人驚訝。從這座著名的倫敦地標上放眼四望,一片風光如畫、美不勝收,每個景色都各具獨特的吸引力。用這些華麗詞藻來讚頌看到的一切美景,一點也不誇張。
如果有機會到訪倫敦,何不仔細看看這幢歷史建築?塔橋奇妙的工程設計必定給你留下深刻印象,叫你久久難忘。
[第16頁的圖片]
曾有兩個蒸汽驅動的水泵推動發動機,這是其中一個
[鳴謝]
Copyright Tower Bridge Exhibition
[第16,17頁的圖片]
分開的橋面在一分鐘之內就能升起到最高點
[鳴謝]
©Alan Copson/Agency Jon Arnold Images/age fotostock
[第15頁的圖片鳴謝]
© Brian Lawrence/Sup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