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聞點滴
世聞點滴
生存之謎
據巴黎《世界報》報導,1999年12月法國遭暴風侵襲,森林大受破壞。但最近報告顯示,體型大的動物的死傷數字比預期少得多。在法國東部,有一萬公頃的森林被暴風摧毀,但那裡只找到20隻動物的屍體,包括10隻雄鹿、5隻雌鹿和5隻野豬。動物「依照本能反應」找到逃生的方法,也許躲在倒下的樹木之間或聚集在空曠的地方。法國國家森林局發言人壤-保羅·威德默表示:「雄鹿和野豬是常見的動物,但我們對牠們生活習性的認識,竟不及獅子或其他遠方的野生動物多。」
經濟艙位綜合徵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過去8年,在抵達日本成田機場的旅客中,有25人因經濟艙位綜合徵而死亡。這種病雖然稱為「經濟艙位」綜合徵,但頭等的旅客也有機會患上。連續數小時坐在位子裡,會令腿部的血液不能順暢流動,形成血塊。要是血凝塊流到肺部,患者就會呼吸困難,甚至死亡。日本醫科大學新東京國際機場醫療中心負責人牧野·俊郎指出,每年都有100至150個抵達成田機場的旅客出現經濟艙位綜合徵的症狀。他建議「那些要連續七八小時乘機的旅客應多喝水,不時伸展雙腿,防患未然」。
東京嚴冬不再
據《讀賣新聞》報導:「在20世紀,東京每年降至攝氏零度以下的平均日數,減少了百分之95。」20世紀90年代,東京每年平均只有3.2日溫度低於冰點,但在20世紀的頭十年卻有61.7日。日本氣象廳一位資深氣象學家評論,由於全球氣溫上升,溫度就不會像以往一樣低。他關注到東京很快就不再有「真正寒冷的冬天」。氣象廳表示,要是造成溫室效應的情況沒有改善,21世紀的全球氣溫將會上升攝氏1至3.5度。要是全日本的氣溫上升攝氏3.5度,東京就會跟現在的肯尼亞內羅畢一樣炎熱。
梅毒捲土重來
有數十年時間,梅毒在法國幾乎絕跡。可是,法國《費加羅報》報導,去年有些醫生發現,這種性傳染病捲土重來,主要出現在同性戀者身上。在2000年,英國和愛爾蘭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梅毒是一種細菌病,初期會引致皮膚破損,患者也會出現皮疹。如果不及早醫治,就會令神經機能和心血管受損。《費加羅報》評論,梅毒再次肆虐,實在令人擔憂,因為「新一代的醫生在醫學院受訓時,從沒接觸過梅毒病例,自然對這種病感到陌生」。醫生可能因誤診而未能藥到病除。疾病專家認為,梅毒死灰復燃,很可能是由於人們進行危險的性行為所致。所以,他們擔心,要是這種行徑持續下去,「愛滋病患者就會廣泛染上梅毒」。
長者旅遊要小心
《塔夫特斯大學健康與營養通訊》報導,近年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到較落後的地區旅遊,但很多卻吃了沾染細菌的食物或喝了不潔的水而病倒。對於60歲或以上的長者來說,「水土不服」可能會令他們染上更嚴重的疾病。除非你在大城市的高級旅館或餐館吃飯,《健康與營養通訊》有以下的建議:
□ 不可飲用自來水或用自來水
刷牙。只可飲用瓶裝、煮沸了或消毒過的食水。不要在飲料上加冰,除非你肯定製冰的水是清潔的。□ 魚類或肉類都要煮透才可食用。
□ 不要喝未經高溫消毒的奶製品,也不要生吃蔬菜。
□ 除非你親自把水果洗淨去皮,否則不要隨便吃已去皮的水果;去皮後,進食前也要先洗手。
□ 不要吃小販出售的食物,即使食物看來是熱乎乎的。
「流民」處處
倫敦《獨立報》報導:「這些人的數目相等於染上愛滋病的人,更是全球難民人數的兩倍。國際援助機構把他們稱為『國內流民』。」由於連年戰爭,流民被迫要逃離家園,但他們卻留在自己的國土。聯合國估計,現在全球約有2500萬至3000萬流民。大部分流民都不在難民營棲身,他們投靠親友或露宿街頭。聯合國專責處理這個問題的統籌者丹尼斯·麥克納馬拉表示,「很多流民寧願住在自己的家附近」,也不願到較遠的地方尋求庇護,因為「家園附近有他們的耕地」。有時,援助機構也愛莫能助。流民當中,接近百分之90都是婦孺。麥克納馬拉補充說:「男的打仗,但婦孺卻淪為受害者。女性的流民更時常受到性暴力侵犯。」
吸盤舌頭
變色蜥蜴能夠捕捉相等於本身體重百分之10的獵物,包括其他蜥蜴甚至鳥兒。究竟牠們怎能做得到呢?人們至今仍然認為,變色蜥蜴的舌頭表面十分粗糙又有黏性,於是獵物就給黏住了。但這未能解釋變色蜥蜴怎樣捕捉較重的獵物。據德國網上科學新聞(Bild der Wissenschaft)報導,為了解開這個疑問,比利時安特衛普的科學家利用高速錄像機,把蜥蜴那閃電般快的舌頭動作拍下。科學家發現,當變色蜥蜴把舌頭伸出時,舌尖會呈球狀。射中目標前,舌頭的兩小塊肌肉就會收縮,令舌尖像吸盤一樣把獵物吸著。
沙漠化現象
倫敦《衛報》寫道:「非洲撒哈拉沙漠已伸延至南歐部分地區,這是由於土地貧瘠和天氣反常所致。」在2000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遏止沙漠化會議裡,一個學者把部分責任歸咎於全球化農作物貿易。由於競爭大,很多小農戶難以維生,被迫荒廢耕地。數千年來,小農戶悉心灌溉梯田,但他們離開後,土壤就被沖走。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的南部,沙漠化的情況十分嚴重。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摩爾多瓦、俄羅斯和中國也逐漸受到沙漠化的威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幹事克勞斯·特普費爾表示:「土壤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天然資源,就像清潔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一樣重要。」
確定亞馬遜河源頭
倫敦《泰晤士報》報導,一隊22人的探險隊確定了「世上最大河流的源頭位置,把數十年來的推測和矛盾理論一掃而空」。亞馬遜河起源於內瓦多山,位於秘魯南部的安第斯山脈海拔5000米的地方。亞馬遜河就在那裡開始涓滴而下,蜿蜒流經一個長滿青草和苔蘚的山谷,其他支流接著跟亞馬遜河匯合,經過6000公里才流出大西洋。探險隊隊長安德魯·平托夫斯基論到亞馬遜河的起源說:「這裡環境十分優美。我們身處懸崖底部一個翠綠山谷,懸崖高40米,幾乎是全黑的。環境寧謐恬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