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害病牽連一家
長期害病牽連一家
簡單來說,慢性病就是持續多時的病。一位教授也說,慢性病就是「健康狀況起了不利的變化,不是單靠簡單的手術程序,或者短期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康復過來的」。慢性病及其影響不好應付,不僅在於害病或者要接受治療,也在於病情會持續多時,令病人飽受折磨。
再說,人長期害病,受苦的往往不只自己。《運動神經元病——一家人的事》這本書說:「人多半都有家人。病人內心的衝擊、焦慮,跟他親近的人也同樣感受得到。」一個婦人的女兒害了癌症,她也證實這點,說:「全家上下都受到影響,不管他們知不知道,有沒有表露出來。」
當然,反應是因人而異的。不過,病人一家明白到慢性病一般對人有何影響,應付考驗時很可能會從容一點。至於同事、同學、鄰居和朋友等外人,如果認識慢性病所生的影響,也就較能真的幫上一把,體恤扶持病人一家。你往下看他們受到的各種影響時,請記住這點。
作客他鄉
人長期害病,他一家的境況跟人到外地旅遊相似。在外地,有些事物跟家鄉的大同小異,有些則相當陌生,甚至大不相同。同樣,當家裡有人長期害病,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仍然大致相同,但有些事情則很不一樣。
首先,家人害病也許使家庭的生活常規有變,以致全家人都得調整一下。海倫今年14歲,母親害了嚴重的慢性抑鬱症。她說:「我們每天怎麼過,要看媽媽當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來決定。
治療固然能緩解病情,但也能進一步
干擾病人一家的生活常規。請看看上文提到的布拉姆和安的經歷。布拉姆說:「由於孩子要接受治療,我們得大大調整原來的生活常規。」安也說:「我們每天都要往返醫院。另外,由於患病使病人營養不良,所以醫生建議孩子少吃多餐,一天得吃六次,以補充所需的營養,因此,我的烹飪方式也得完全改變過來。」這還不止,安要協助孩子做醫生指定能強化肌肉的運動,才叫她最是苦惱。安說:「那時候,我的意願和理智每天都要鬥爭一番。」隨著病人逐漸適應治療和檢查身體帶來的不適或痛楚,他對家人的依賴,不管是實際協助還是感情支持,都會愈來愈大。結果,家人要學習照顧病人的技巧之餘,他們的觀點、感覺、生活方式和常規也得一一調整。
可想而知,病人一家得耐著性子,應付種種改變。一個女孩害了癌症,要留院接受治療。她的母親說,一家人「疲於奔命,那種苦況任誰也想像不了」。
前景難料
《應付慢性病——克服無助感》說:「慢性病反覆無常,前景難料,叫人惶恐不安。」家人試著適應新生活時,情況也許再起變化,而且往往更為不利。病情可能時好時壞,或急轉直下,連治療也不管用。療法也許要定期改變,或導致併發症,這是很難預料的。家人也許不知所措、心力交瘁,病人對他們的依賴卻愈來愈大,結果家人本已控制下來的不快情緒可能一觸即發。
病情的發展、治療的效用常常難以預料,家人不免會想:「這個病會延續多久?
病情會壞到哪個地步?我們還能撐得住嗎?」如果病情進入末期,人也自然會想:「病人還可以活多久呢?」不過,生病、接受治療、身心疲憊、前景難料等因素,還引致另一個後果,是人始料不及的。
社交生活起變化
凱瑟琳的丈夫患了慢性抑鬱症。她說:「當時,我覺得自己孤零零的,好像給困在籠裡一樣,我不得不克服這些感覺。」她還說:「我們的境況委實不好受。請朋友來家作客不行,就是人家叫我們去,我們也去不了。後來,我們跟人家差不多都沒有來往了。」許多人像凱瑟琳一樣,由於不能招呼親友或赴約,心裡好不難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人可能受病情或治療的副作用影響,不便參與社交活動。病人一家也許認為害病是不體面的,或害怕引起尷尬。害抑鬱症的人也許覺得自己配不上朋友,家人也可能身心疲憊,對社交活動提不起勁。基於種種理由,長期病患者一家往往很容易感到孤單、寂寞。
再者,不是人人都善於交際,曉得怎樣跟身罹殘疾的人相處的。(請參看11頁的附欄「你可以怎樣予以扶持」。)安說:「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不一樣,人家往往會打量一番,說一些無心的話。老實說,父母常常因孩子害病而責怪自己,這些衝口而出的話只會教人更加難受。」安的話觸及長期病患者一家很可能面對的另一個問題。
深具破壞力的情緒
一個研究人員說:「病情剛診斷出來,家人多半會大吃一驚、難以置信,繼而加以否認。這個打擊真的太大了。」不錯,知道自己所愛的人罹患惡疾,健康每況愈下甚至可能死去,打擊確實不輕。家人也許覺得他們的夢想、冀望通通幻滅,前景難料,損失慘重,悲從中來。
誠然,許多人看到家人長期不適、受盡折磨,卻不知就裡,病情一旦診斷出來,可能會舒一口氣。但有些人的反應卻不一樣。南非一個母親說:「最後,醫生終於能告訴我孩子害了什麼病,我覺得痛苦極了。老實說,我倒希望自己沒聽到診斷的結果。」
《特殊兒童——如何跟害病或殘障孩子生活》這本書解釋,「適應期間……思緒紛亂是人之常情。有時候,強烈的情緒
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教你害怕自己熬不過去」。這本書的作者黛安娜·金普頓,自己兩個兒子都患上囊腫性纖維化。回憶當初,她說:「我害怕自己的感覺,我需要知道這些痛苦、悲傷的感覺其實沒什麼不對。」家人感到恐懼是人之常情。未知的事、害病、治療、痛楚、死亡,通通都叫人害怕。孩子所受的影響尤其大,如果父母沒合理地向他們解釋一番,他們心底裡很可能害怕得很,卻不會說出來。
另外,家人也常常會生氣。南非一份雜誌(TLC )說:「病人常有可能拿家人來出氣。」於是,家人也可能生氣,怪醫生沒早點發現問題,氣自己把缺陷傳給孩子,惱病人沒好好照顧自己,恨撒但使人遭殃,甚至生上帝的氣,怪他讓人生病。內疚是另一種常見的反應。《癌症兒童——給父母的全面指南》說:「孩子患上癌症,他的父母以至兄弟姊妹差不多全都會責怪自己。」
感情飽受衝擊往往多少導致抑鬱症。一個研究員寫道:「抑鬱這種反應大概是最普遍不過的。我有個文件夾,裡面的信全都可以證明這點。」
病人一家能應付過來!
幸好,許多家庭發現情形並不像起初看來那麼困難。黛安娜·金普頓安慰說:「你想像的要比現實可怕得多。」黛安娜是過來人,她發現「前景多半不會像當初所想的那麼不濟」。你大可以放心,許多家庭都能熬過難關,你也一定可以。不少人認為,單是知道其他人能應付過來,已叫他們舒一口氣,對前景樂觀一點。
話說回頭,這樣的家庭自然會想:「我們到底可以怎樣 應付呢?」下一篇文章會探討一些可行的方法。
[第5頁的精選語句]
家人要照顧病人之餘,也要調整個人的觀點、感覺和生活方式
[第6頁的精選語句]
病人一家的感情都大受衝擊
[第7頁的精選語句]
別灰心喪氣。其他家庭能應付得來,你也可以
[第7頁的附欄]
長期害病帶來的考驗
• 認識家人所害的病,學會怎樣應付
• 改變生活方式、常規
• 應付不再一樣的社交關係
• 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駕馭生活
• 因害病造成的損失而悲痛
• 處理難以應付的情緒
• 對前景保持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