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父親為何一走了之
年輕父親為何一走了之
「我記不起爸媽有沒有打架或爭吵了。我只記得我有個爸爸,但不知怎的,他突然不見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他在哪裡。不過,我對他沒有什麼感情。」——布魯斯。
「在學校裡,只有我才沒有雙親,不住在整幢房子裡。……我常常覺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跟別的同齡孩子不一樣。」——帕特里夏。
無父家庭的危機始於工業革命時期。男子紛紛離家到工廠幹粗活,父親對於家庭的影響力因而漸減。結果,養育孩子的責任主要落在母親身上。 *儘管這樣,大部分父親仍然是與家人一起的。20世紀60年代中葉,美國的離婚率急劇上升。曾對離婚起抑制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在宗教、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都開始失效了。此外,有些以專家自居的人主張,離婚不但不會危害孩子,反而可能對他們有益,很多夫婦因此決定勞燕分飛,離婚人數創新紀錄。據《破裂家庭——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影響》(小弗蘭克·弗斯滕伯格和安德魯·徹林合著)指出:「[自60年代以來],比利時、法國和瑞士的離婚率增了一倍;加拿大、英國和荷蘭的離婚率則增了兩倍。」
父母離異後,孩子通常會與母親一起生活。可是,大多數父親都想跟孩子保持親子關係。共同監護子女是一個普遍的做法。然而,大多數離了婚的父親卻甚少探望兒女。調查顯示,父母離婚後,每六個孩子只有一個能夠每星期跟父親見面。差不多有半數的孩子整年也沒有見過爸爸!
共同監護子女作用不大
離了婚的夫婦如果共同監護兒女,就必須彼此合作、互相信任,可是離異雙方卻偏偏缺少這些品質。研究人員弗斯滕伯格和徹林評論說:「爸爸不再探望孩子,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想跟前妻再有任何瓜葛。很多婦女對前夫也抱同樣態度。」
誠然,很多離了婚的父親確實經常探望兒女。可是,有些爸爸由於跟孩子的日常生活失去直接的聯繫,因此即使跟孩子在一起,也很難履行做爸爸的責任。不少父親惟有做孩子的遊伴,每次探望孩子時,不是一起消遣,就是一起逛街買東西。十四歲的阿里每到週末就會同爸爸見面。談到父親的探訪,他說:「我們沒有計劃好要做些什麼。沒有『幾點鐘要回家』這回事。樣樣都沒有限制,樣樣都很隨便。爸爸還常常買禮物送給我。」——《父母離異,兒女有什麼感受》,吉兒·克列緬茨著。
疼愛兒女的父親固然應當「知道拿美善的禮物給孩子」。(馬太福音7:11)可是,禮物絕對不能取代兒女所需的指導和管教。(箴言3:12;13:1)做父親的如果以遊伴或訪者的角色去取代父親的身份,父子或父女的關係就會大受破壞了。一份研究文件總結說:「離婚可以永久破壞父親和兒女之間的關係。」——《婚姻與家庭雜誌》,1994年5月刊。
有些男子由於無法在孩子的生活上佔一席位,又或受到冷淡的對待,因而感到受挫或忿怒,以致索性捨棄家人,沒有在經濟上幫補家庭。 *(提摩太前書5:8)一個滿腹牢騷的少年說:「爸爸沒有一樣東西是我喜歡的。他對我們不聞不問,沒有照顧我們,什麼也沒有,簡直可惡。」
未婚爸媽
私生子女數目日增,無父兒童也相應多起來。《無父的美國人》一書說:「目前全[美國]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初生嬰兒都是非婚生的子女。」每年大約有五十萬嬰兒是由15至19歲的父母所生的,當中有百分之78是私生子。十餘歲少女未婚懷孕是個世界性的問題。有關方面雖然大力宣傳避孕方法,或告誡人要禁慾,卻仍然改變不了青少年在性行為方面的態度。
布賴恩·魯濱遜在《少年父親》一書中指出:「現今社會對性和未婚懷孕的態度寬容得多了,因此人即使有了私生子,也不像60年代
的人那樣感到羞恥和丟臉。……此外,現今的廣告、音樂、電影和電視節目大力宣傳性愛,年輕人深受影響。美國的媒體向青少年所傳達的信息是,性愛是浪漫的、激情的。可是,傳媒卻甚少提到衝動、不負責任的性行為所招致的現實苦果。」很多年輕人沉溺在苟且的性關係中,對於隨之而來的惡果視而不見。請留意作家魯濱遜所聽聞的一些評論:「『她看來不大可能會[懷孕]』,『我們每星期只做愛一次』,還有『我不認為第一次性交就會懷孕』。」當然,很多年輕男子都清楚知道性交是可以令女方懷孕的。《年輕的未婚爸爸》一書說:「對於[內城]區的很多男孩來說,性愛是他們在當地社會地位的重要象徵;博得異性青睞被視為一種成就。為了換取年輕男子的關注,不少女孩子不惜獻上貞操。」在內城區某些圈子裡,男孩子還沒有生孩子也許會被人戲謔是「處男」!
1993年加利福尼亞州一個以學齡母親為對象的研究,披露了問題更可悲的一面。資料透露,有三分之二的女孩懷孕不是由於跟年齡相若的男朋友有性行為,而是由於跟20歲或以上的男子發生關係!事實上,有些研究顯示,不少十餘歲少女其實是因姦成孕,有些甚至在童年時就遭淫辱。性侵犯行為這麼普遍,充分顯示現今社會變得多麼醜惡、墮落。——提摩太後書3:13。
年輕爸爸為何一走了之
有了孩子的少男很少會義不容辭地把孩子養育成人。一個男孩的女朋友有了身孕,他說:「我只對她說,『再見了』。」然而,《家庭生活導師》一篇文章指出,「大多數年輕父親都表示渴望跟孩子享有親密的關係」。據一個以年輕的未婚爸爸為對象的研究顯示,百分之70的爸爸每星期探望孩子一次。上述文章又說:「然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親探望他們的次數就逐漸減少。」
關於這點,一個17歲的父親總結說:「我如果一早知道後果這麼嚴重,就不會這樣做了。」年輕人在感情上還沒成熟,加上缺乏經驗,根本無法負起為人父母的沉重責任。此外,很多年輕人也沒有足夠的學歷或技能去謀生。為免失敗受辱,很多年輕男子乾脆拋妻棄子,一走了之。一個年輕的父親說:「我的生活變得一團糟。」另一個父親嗟嘆說:「我連自己也照顧不來,如果還要照顧[兒子],我真不知道怎樣做才好了。」
酸葡萄
在聖經時代,猶太人有一句俗語說:「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以西結書18:2)然而,上帝告訴猶太人情形不一定是這樣的,過去的過錯無須在日後重演的。(以西結書18:3)然而,現今無數兒童看來正嘗著父母的「酸葡萄」的痛苦滋味。由於父母不成熟、不負責任、婚姻失敗,這些兒童因而蒙受不利的影響。令人不安的是,研究顯示,孩子在成長期間沒了爸爸,會面對很多身體上和感情上的問題。(參看第7頁的附欄。)無父家庭可以導致嚴重的影響,這些影響甚至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形成了一個令人痛苦的惡性循環,這個事實尤其可悲。
無父家庭注定是失敗的嗎?不是的。事實上,令人欣慰的是,無父家庭的惡性循環是可以終止的。下一篇文章會指出方法是什麼。
[腳注]
^ 4段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在工業化以前,美國育兒指南的寫作對象一般是父親,不是母親。
^ 10段 據研究人員薩拉·麥克拉納漢和加里·森德弗爾指出,在美國,「大約四成理論上可獲生活費的兒童,沒有得到[法庭判給]生活費;四分之一判獲生活費的兒童則連分文也收取不到。得著全數生活費的兒童不及三分之一」。
[第7頁的附欄或圖片]
無父孩子面對的問題
孩子在成長期間沒了爸爸,可以造成不少嚴重的問題。以下資料也許會引起一些讀者不安,可是,要防止或至少減輕無父家庭問題所造成的影響,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危機所在。此外也要記得,統計方面的研究只適用於群體,個別的人是可以有例外的。不少兒童雖然在無父的家庭裡成長,卻沒有經歷以下任何問題。這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表明,父母作出參與,加上實踐聖經原則,可以大大減少這些隱憂。現在讓我們考慮一下,沒了爸爸的孩子可能會面對什麼問題。
▪ 受淫辱機會較大
研究清楚表明,沒了爸爸的孩子遭淫辱的機會較大。一個研究顯示,在5萬2000宗淫辱兒童的個案中,「百分之72的個案都跟孩子不是與雙親或其中一方同住有關」。《無父的美國人》一書說:「在我們的社會裡,兒童受性侵犯的機會大增,主要是由於有越來越多的已婚父親離棄家庭,但繼父、男朋友、非親屬男性或同居男性卻越來越多。」
▪ 容易有過早的性行為
單親家庭的年輕人由於缺乏父母適當的監管,涉及不道德行為的機會也較大。缺乏家長指導也許是另一個因素。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說:「沒有父親的女孩子的懷孕機會高一倍半。」
▪ 貧窮
南非一個以黑種少女為對象的研究顯示,未婚媽媽的生活往往很貧困。研究人員指出:「大約百分之50的個案表明,那些女孩子重返校園的可能性不大。」不少未婚媽媽最後甚至淪為娼妓或販賣毒品。西方國家的情形也好不了多少。在美國,「[1995年],與雙親同住的孩子當中,有百分之10是家境貧寒的;可是,只與母親同住的孩子當中,家境貧寒的卻佔百分之50」。——《美國兒童:國家狀況的重要指標1997》。
▪ 受忽略
由於生活逼人,有些單親家長忙得不可開交,以致無法騰出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兒女。一個離了婚的女子說:「我日間要上班,晚上又要上學,所以感到精疲力竭。我實在忽略了孩子。」
▪ 感情創傷
有些專家聲稱,父母離婚後,孩子能夠很快在感情上復原過來。然而,有些研究人員發覺情形跟這個聲稱剛好相反。例如朱迪思·沃勒斯坦發覺,父母離異對孩子可以造成歷久不愈的感情創傷。「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年男女(19至29歲)在父母離婚後十年並沒有什麼進取心,甚至完全沒有。他們的生活漫無目的,……深感無助。」(《重整旗鼓》,朱迪思·沃勒斯坦和桑德拉·布萊克斯利合著)父母離婚後,不少兒女都變得自卑、抑鬱、容易犯罪和憤憤不平。
《單親家庭》一書說:「研究顯示,成長中的男孩子如果沒有一個堅強的男性模式讓他們學習,對於自己的男性特質會缺乏自信,而且感到自卑,日後也較難跟別人養成親密的關係。家裡沒有可堪效法的男性模式,女孩子起初不會受到很大影響,可是到了青少年階段或較後的日子,影響就開始浮現了,例如她們成年後也許較難跟別人,不論男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