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为上帝而建,还是为人而建?
大教堂为上帝而建,还是为人而建?
法国《儆醒!》撰稿员撰
莫斯科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复活。救主基督大教堂在1931年被斯太林勒令拆毁,现在已完成重建,金色的圆顶闪闪生光,与莫斯科的天空互相辉映。在靠近巴黎的地方,有一个城市叫做埃夫里,当工人完成最后的工夫以后,法国唯一一座在20世纪兴建的大教堂终于落成。不到几年前,西班牙马德里的阿尔穆德纳大教堂进行了建成后的奉献礼。纽约也不甘示弱,这里也有一座大教堂,名为天主的圣若望大教堂。这大教堂的建筑工程足足做了一百多年,所以常常有人说它是起不完的圣若望大教堂。不过这座大教堂的规模实在很大,占地超过1万1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教堂。
环顾所有自称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在许多城市中如果要数名胜古迹,总少不了宏伟的大教堂。对信徒来说,大教堂标志着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即使是非信徒也把大教堂视为艺术结晶或建筑学的光辉,对大教堂也因此珍爱有加。可是,这些精心建造,而且时常劳民伤财的礼拜堂引起了一些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要建筑大教堂?如何建筑大教堂?目的何在?
大教堂是什么?
基督死后,门徒组织成一群一群的会众,其中有许多会众在私人家里聚会。(腓利门书2)随后的几十年间,会众由属灵的“长老”照顾。(使徒行传20:17,28;希伯来书13:17)但是自使徒全部去世以后,纯真的基督教逐渐偏离正道。(使徒行传20:29,30)一段时间之后,有若干长老抬高自己的地位,自命高人一等,被视为主教,权倾多群会众——这是耶稣曾经警告人要避免的事。(马太福音23:9-12)“教会”一词本来单指基督徒,当时也用来指他们崇拜的地方——就是教堂。不久以后,有些主教就想要有些切合他们身份地位的教堂,于是就创了一个新词来形容主教的教堂——就是大教堂。
大教堂的希腊文是卡塞兹拉,意思是“座位”。所以大教堂也就是主教的宝座,象征他在人间的权力。主教以大教堂为中心,管辖教区。
“大教堂时代”
公元325年举行的尼西亚大公会议正式认可在各城市中设立主教。主教现在既然
得到罗马政府支持,于是经常向当局索求大量土地,并且接管许多异教的庙宇。罗马帝国之后,教会势力依旧保存下来,而且日渐壮大,支配着中世纪的发展。紧接而来的时代,法国历史家乔治·迪比称为“大教堂时代”。欧洲人口在公元7到14世纪增加了两倍。人口剧增主要令城市得益,使城市变得更兴盛繁荣。结果,最富庶的主教城市往往成为宏伟的大教堂的最佳选址。理由何在呢?因为如此盛大的建筑计划没有源源不绝的资金,就根本不能开花结果!
驱使人兴建大教堂的另一个因素,是大众对圣母玛利亚和宗教遗物的崇敬,这种风气在11和12世纪极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教把这种崇拜活动加以发展,他们的大教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于是当时法国的大教堂纷纷开始以圣母为名。天主教百科全书《神》问道:“有哪一个城镇不起码把其中一家教堂——多数把大教堂——献给她呢?”于是巴黎的圣艾蒂安大教堂改名为圣母院。位于法国沙特尔的圣母院成为欧洲首要的朝圣地。《大教堂博览》一书说:“没有其他人能像圣母玛利亚那样完完全全地支配了建筑大教堂的人的生活和思想,连基督也不能。”
“我们要建一座巨大无比的大教堂……”
可是这些建筑物为什么多数都规模庞大呢?早在4世纪,德国的特里尔大教堂和瑞士的日内瓦大教堂已经非常巨大,但上教堂的人数却相对来说只能算是小数目。在11世纪,西班牙有个城市叫施派尔,那里的大教堂大得全城的人加起来也不够坐满整个大教堂。《大教堂博览》于是推断出“在庞大豪华的[大教堂]背后隐藏着若干颇为不敬神的动机”。其中包括“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为一己功名发起这些大型建筑工程”。
在12和13世纪期间,大教堂平均长100米,高度则务求与长度看齐。英格兰的温切斯特大教堂长169米,意大利米兰的中央大教堂长145米,都是其中的佼佼者。1402年,一个西班牙的教会官员在塞维列公告天下说:“我们要建一座巨大无比的大教堂,当建成之日,任何人一见之下,都要说我们是疯子。”结果据称塞维列大教堂位列当今第二大,参天拱顶高达56米。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尖顶高142米,等于40层高楼。到了19世纪,位于德国乌尔姆的歌德式明斯特大教堂的塔楼高达16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塔。历史家皮埃尔·迪科隆比耶强调说:“建筑巨大得过火,完全超出崇拜的要求。”
12和13世纪期间,鼓吹兴建大教堂的人利用另一个“不敬神的动机”——对本地城镇的热情。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时各城各镇争相建筑最宏伟的大教堂”。市议员、公民和行会把大教堂变成城市的标志。
昨日挥金如土,今日依旧奢华
有一个作家把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描写成“资金的无底深渊”。这些建筑在今日的维修费用屡创新高,那么过去在兴建的时候,资金从哪里来呢?
有时候主教会自己掏腰包,例子有巴黎的莫里斯·德苏利。有时资金会来自政治领袖,例子有阿拉贡的君主詹姆斯一世。不过基本上建筑大教堂的费用一般来自教区的税收,其中包括来自封地的税收和租卖产业的收入。事实上,意大利博洛尼亚主教的产业就有两千块地之多!另外还有来自教徒的收入,包括募捐、赎罪券和违犯教规的罚款。在法国的鲁昂,人们如果想在四旬斋期有权吃乳类制品,就要出钱买权,以支付兴建大教堂所谓的黄油塔楼的费用。有些人捐钱捐得特别豪爽,就可以在教堂里留下彩色玻璃画像和立塑像,以作表扬。这样做明显违背基督徒施舍不求留名的原则。(马太福音6:2)由于开支往往超出预算,所以需要源源不绝的资金。求财心切,自然时常发生挪用别人财产和勒索的事情。例如,有人会被指控是异端,然后财产常常会被没收。称为清洁派 *的所谓异端分子就在这种情势下惨被抢掠,得来的财物足以支付几座大教堂的建筑工程。
要令资金不断流入,教会自然要定时施压力。有些历史家声称是大众自发要兴建大教堂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家亨利·克劳斯说:“虽然中世纪的宗教气氛浓重,对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却不是起教堂。”《大教堂博览》承认说:“用来起教堂的钱,本可用来喂饱饥饿的人……或用来办医院办学校。所以,大教堂也可以说是用千千万万人的生命来换取的。”
如何兴建
大教堂证明人类能够如何灵活变通。用这么简陋的技术就能建造出这么庞大的建筑,实在教人赞叹。建筑工程的第一步是画出详细的设计图。在采石场,工匠利用模板确保装饰式样能保持一致,也确保石块大小适中。工匠也小心翼翼地在石块上留下记号,标明个别石块在整座建筑结构中的准确位置。运输过程非常慢,也非常贵。尽管如此,根据法国历史家琴恩·金佩尔报道,“法国在1050至1350年期间开采石头的数量比古埃及还多”。
在建筑工地里,工人要完成壮举,只有靠当代的简陋起重工具——滑轮和多数靠人力践踏木踏车来发动的起重机。今天工程师运用的数学公式在当日是闻所未闻的东西。建筑工匠只有靠直觉靠经验,难怪有许多严重的不幸事故发生。例如在1284年,法国博伟大教堂的拱顶由于做得太大了,结果倒塌了。但是有了扶壁、飞扶壁、肋骨状圆拱顶和尖顶等创新设计,建筑人员就能把教堂起得更高。
建筑工程有快有慢,最快的可以40年完工(英格兰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慢者可以是几百年。有些大教堂则好像法国的博伟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一样,完工无期。
“本末倒置”
大教堂打从一开始就引起争议。教宗霍诺留三世说大教堂是“既漂亮又昂贵的建筑物”。教会内部也有人反对兴建大教堂而消耗巨额金钱。13世纪巴黎圣母院主教皮埃尔·利·尚特公开表示:“像现在这样建筑教堂是一种罪过。”
即使时至今日,兴建大教堂仍然引发如潮恶评,埃夫里大教堂的例子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法国《世界报》报道许多人认为兴建大教堂其实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会“本来应该把钱花在为人谋福利和推广福音的活动上,不应该把钱花在石头和装潢工夫上”。
毫无疑问,参与兴建这些宏伟建筑的人当中不乏真心爱戴上帝的人。他们显然“对上帝有热心”,却“不是按照确切的知识”。(罗马书10:2)耶稣基督从来没有向门徒暗示过崇拜的地方要建筑得富丽堂皇。他只力劝真正崇拜的人要“用灵和真理来崇拜”。(约翰福音4:21-24)基督教国家里的大教堂虽然外形美不胜收,却跟以上的原则背道而驰。大教堂也许能使人记念参与兴建的人,却不能为上帝带来荣耀。
[脚注]
^ 18段 请参看《守望台》1995年9月1日刊27-30页,“清洁派——他们是基督教殉道者吗?”一文。耶和华见证人出版。
[第13页的图片]
西班牙孔波斯特拉的圣地亚哥大教堂
[第15页的图片]
(顶)染色玻璃玫瑰窗,法国沙特尔圣母院
(上图)石工雕刻,巴黎诺特雷-达梅
[第15页的图片]
12世纪的巴黎圣母院
[第15页的图片]
亚眠大教堂的内观,它是法国最大的宗教建筑物,拱顶高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