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他們是什麼人?
清教徒——他們是什麼人?
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的海岸邊,有一塊大花崗石,刻了「1620」的字樣。這塊花崗石叫「普利茅斯石」,許多人相信這塊石頭跟一群歐洲人在約400年前登陸美洲的地點很近。這些歐洲人就是清教徒,有些人稱他們為「清教徒前輩移民」。
很多人都聽過關於清教徒的故事,談到他們怎樣慷慨好客,喜歡邀請當地的原住民參加他們慶祝豐收的宴會。可是,清教徒是什麼人呢?他們為何要遠赴北美洲呢?要找出答案,就要回到英王亨利八世的時候。
英國的宗教改革
清教徒啟航去北美洲這件事發生之前約一百年,英國還是個信奉羅馬天主教的國家,英王亨利八世獲得教宗授以「信仰捍衛者」的頭銜。亨利國王一生共有六任妻子,當教宗克雷芒七世拒絕讓亨利國王與第一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離婚時,國王和教宗的友好關係就蒙上一層陰影了。
正當亨利國王忙於處理家事的時候,宗教改革運動震撼了歐洲大部分的天主教會。起初亨利國王為了保住教會給他的頭銜,就禁止在英格蘭進行宗教改革。後來他改變初衷,既然教會反對他離婚,他索性跟教廷決裂。1534年,亨利國王被立為英國國教會最高的元首,於是英國正式脫離教宗的控制。不久,亨利國王關閉天主教修道院,出售天主教的大量財產。亨利國王在1547年去世時,英國已經成為一個基督新教的國家了。
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繼續與羅馬教廷對抗。愛德華在1553年去世,瑪麗繼位。瑪麗女王是亨利八世與阿拉貢的凱瑟琳所生的女兒,也是個羅馬天主教徒,她很想讓英國再次臣服於羅馬教宗的權下。她迫使很多新教徒流放異地,並將超過300人縛在柱上活活
燒死;「血腥瑪麗」這個名字也是因此而來。儘管如此,她還是無法阻止改革運動的浪潮。瑪麗死於1558年,由同父異母的妹妹伊利沙白一世繼位。她設法消除天主教教宗對英國的影響。可是,有些新教徒認為,只是脫離羅馬天主教會並不足夠,還要清除所有天主教會的殘跡。他們主張國教會的崇拜形式要保持「清潔純淨」,因此被人稱為「清教徒」。有些清教徒還要求廢除主教制度,認為每個地區的教會應該有權自行管理,不受國教會的管轄,因此被人叫做「分離派」。
伊利沙白女王統治期間,出現了一些好辯爭勝的清教徒。有些教士的衣著太隨便了,令女王大為不悅。1564年,女王命令坎特貝里大主教宣布神職人員必須穿著統一的禮服。但是,清教徒不肯接受,他們認為統一的禮服是天主教的殘跡。舊制中主教和大主教的階級之分,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論。伊利沙白女王保留了主教制度,並要求主教對她宣誓效忠,承認她為教會的元首。
分離派移居北美
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承了伊利沙白的王位,對分離派大施壓力,要求他們臣服國王的權威。結果,斯克魯比小鎮的分離派信徒在1608年逃亡到荷蘭,因為在那裡他們能享有宗教自由。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荷蘭對宗教寬容、對道德放縱的態度,令這群清教徒大感不安,他們覺得這裡並不比英國好。於是他們決定離開歐洲,遷往北美洲開創新生活。這群分離派的信徒甘願為信仰離鄉背井,所以有人稱他們為「清教徒前輩移民」。
這些清教徒,包括許多分離派的信徒,獲准到英國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弗吉尼亞州定居。於是在1620年9月,他們搭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當時船上有大約100個成人及兒童,他們在風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兩個月才抵達科德角,這裡距離弗吉尼亞州的北部還有幾百公里。在這裡他們訂立了「五月花號公約」,公約載明他們願意在新大陸建立社區,服從其中的法律。他們在附近的普利茅斯定居下來,當時是1620年12月21日。
開創新生活
這群難民剛抵達就遇上了北美的嚴冬,他們毫無防備,結果不到幾個月就有一半人死去。冬去春來,他們才稍得喘息。倖存的人開始建造房屋,並向原住民學習怎樣種植當地的農作物。1621年秋天,這群清教徒作物豐收,於是特別選了一天來感謝上帝,這就是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感恩節的由來。後來,越來越多的移民來到,結果在短短15年間,普利茅斯的人口就已超過2000人。
與此同時,有些英國的清教徒也像分離派的信徒一樣,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邊會找到自己的「應許之地」。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達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裡建立了馬薩諸塞灣清教徒社區。到了1640年,新英格蘭住了約2萬個英國移民。1691年,馬薩諸塞灣
清教徒社區跟普利茅斯的社區合併之後,清教徒人數眾多,也不再是什麼分離派了。事實上,住在新英格蘭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對當時的宗教發揮很大的影響力,波士頓就成為了他們的崇拜中心。他們的崇拜是怎樣的呢?清教徒的信仰
清教徒到達新大陸後,就用木材建造禮拜堂,每星期天早上舉行聚會。在這樣的木屋裡聚集,天氣好的話還可以,但嚴冬一到,就算鐵打的漢子也抵受不住。由於屋內沒有暖氣,信徒很快就冷得發抖。傳教士要戴著手套保暖,否則雙手會凍得不能打手勢。
清教徒的信仰,主要是根據法國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的主張。他們相信得救預定論,認為上帝早已預定哪些人可以得救,哪些人會被投入地獄的永火裡。人不管做什麼,都不能改變上帝為人預定的命運。人也不會知道自己死後到底是上天堂享福,還是被打進地獄,永遠受烈火煎熬。
後來,清教徒的傳教士開始傳講悔改的信息。他們警告人說,上帝雖然很慈悲,可是不服從上帝律法的人會被打進地獄。這些教士彷彿將地獄的火煽得更旺更烈,使教徒循規蹈矩。18世紀的教士喬納森·愛德華茲曾發表一個演講,講題是:「落在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他把地獄描述得實在太駭人了,令信眾惶恐不安、心神煩亂,以至他們需要其他教士的撫慰。
外地的傳教士如果到馬薩諸塞州傳道,就會惹禍上身。一個貴格會(基督教公誼會)的傳道人瑪麗·戴爾曾三次來到馬薩諸塞州,三次都被當局驅逐出境,但她不理禁令再三回去宣揚自己的見解。結果,她於1660年6月1日在波士頓被處以絞刑。清教徒的領袖對付敵人是絕不手軟的,菲利普·瑞特克里夫可能忘記了這一點,他發表演講批評政府及塞勒姆的教會,結果遭當局鞭打和罰款。為了讓他記住教訓,教會還割下他雙耳,再將他逐走。由於清教徒不容異己,很
多人遷離了馬薩諸塞州,結果其他地區的人口不斷上升。傲慢引致暴力
清教徒滿以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就鄙視原住民,認為原住民無權佔用土地。這種傲慢自大的態度,令原住民滿心怨憤,有的甚至攻擊清教徒。於是清教徒的領袖放寬了一些跟安息日有關的限制,容許男子上禮拜堂的時候攜帶槍械。到了1675年,情勢越來越糟。
梅塔科米特,又稱為菲利普王,是印第安人的萬帕諾亞格族的領袖。他眼見自己的土地被清教徒蠶食,於是開始偷襲他們,燒毀房屋,屠殺居民。清教徒以牙還牙,雙方衝突持續數月之久。1676年8月,清教徒在羅得島捉了菲利普王,將他斬首,再把屍體切成四份;菲利普王與清教徒的戰事就這樣結束了。自此,新英格蘭原住民再也不能過他們那種獨立自主的生活。
到了18世紀,清教徒的狂熱又有新的發展。馬薩諸塞州的一些教士對英國的統治諸多批評,令人們越來越想尋求政治獨立。他們把政治、宗教和革命混雜起來。
一般來說,清教徒都是勤奮、勇敢、虔誠的人。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提到「清教徒的品德」或「清教徒的誠實」。可是,即使一個人十分虔誠,但要是相信了錯誤的主張,他也難辭其咎。耶穌反對把政治和宗教摻和在一起。(約翰福音6:15;18:36)聖經說:「沒有愛心的,就還沒有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殘暴不仁的行為就跟聖經這個重要教訓背道而馳。(約翰一書4:8)
你的宗教倡導地獄永火、得救預定論或其他不符合聖經的教義嗎?你的宗教領袖有沒有介入政治活動呢?你要是懷著誠懇的心,研讀上帝的話語聖經,就能找出哪個宗教才是「潔淨而沒有污穢」,而且是清潔、純正,並受上帝所接納的。(雅各書1:27)
[第13頁的附欄或圖片]
清教徒與地獄永火
清教徒宣揚地獄永火,這表明他們跟聖經的教導背道而馳。聖經說,死者毫無知覺,既沒有痛苦,也不會快樂。(傳道書9:5,10)此外,上帝「心裡連想也沒有想過」要折磨人。(耶利米書19:5;約翰一書4:8)上帝呼籲世人悔改,即使罪人不肯悔改,上帝也以仁慈的方式對待他們。(以西結書33:11)清教徒的傳教士沒有正確地教導人認識上述的聖經真理,他們時常將上帝形容為一個殘忍、喜歡懲罰人的神。他們也鼓吹一種冷酷無情、漠視生命的態度,包括用暴力使反對者閉嘴。
[第10頁的圖片]
1620年,清教徒在北美洲登陸
[鳴謝]
Harper’s Encyclopædia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
[第12頁的圖片]
1621年,第一次守感恩節
[第12頁的圖片]
清教徒在馬薩諸塞州的禮拜堂
[第12頁的圖片]
約翰·加爾文
[第12頁的圖片]
喬納森·愛德華茲
[第13頁的圖片]
清教徒夫婦帶著武器,前往禮拜堂
[第11頁的圖片鳴謝]
Library of Congress, 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
[第12頁的圖片鳴謝]
上左:Snark/Art Resource, NY; 上右: Harper’s Encyclopædia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 約翰·加爾文:Portrait in Paul Henry’s Life of Calvin, from the book The History of Protestantism (Vol. II); 喬納森·愛德華茲:Dictionary of American Portraits/Dover
[第13頁的圖片鳴謝]
圖片:North Wind Picture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