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偏見是怎樣一回事

偏見是怎樣一回事

偏見是怎樣一回事

偏見產生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但有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一是為了找人背黑鍋,一是以往曾受過不公平的對待。

正如上一篇文章指出,每逢發生天災人禍,就得找個張三李四出來頂罪,那是常有的事。只要顯要人物一再指控弱勢族群,眾人的看法就會漸趨一致,偏見就形成了。舉個很簡單的例子,西方國家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們常常把失業問題歸咎於外來移民,儘管外來移民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當地人不想做的,他們仍舊認為是這些人搶走了自己的飯碗。

然而,找人背黑鍋並不是偏見產生的惟一因素,有些偏見是有其歷史緣由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反種族主義報告指出:「我們可以肯定種族主義和鄙視黑人的文化思維定式,是在奴隸買賣時代就已種下的。這樣說絕不誇張!」做奴隸買賣的人,想要讓這種無恥行徑合理化,就把非洲人說成是次等的族群。這樣的見解後來也深植在各個殖民地區中。時至今日,這樣的種族歧視依然揮之不去。

類似的欺壓事件和不義之戰,在世界各地都曾發生過,令偏見一直無法消除。16世紀,英國統治者迫害和流放天主教徒,使得愛爾蘭的天主教徒與基督新教徒之間存著深仇大恨。十字軍東侵的暴行,對於中東伊斯蘭教徒來說,仍舊是一個無法癒合的歷史傷口。二次大戰期間,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平民慘遭屠殺,也使這兩族間的仇恨越來越深。以上例子均表明,隨著時間的過去,並不會沖淡仇恨的記憶,只會增加種族間的衝突。

無知的傳承

一個還在學走路的孩子,是不會對人懷有偏見的。研究人員發現,小孩子很自然地會跟不同種族的孩子玩在一起。但到了10或11歲的時候,他可能就會開始排斥其他族群、種族或宗教的人。兒童在人格形成階段,會吸收各種各樣的觀點,甚至一生都受其影響。

偏見是怎樣在兒童心裡形成的呢?孩童剛開始會模仿父母的言行,久了就連父母對人的不良態度也照單全收。大一點之後,他又會從朋友或老師那裡學到對人的負面看法。除此之外,鄰居、報章雜誌、電台或電視節目也對孩童操有影響。雖然孩童可能不太了解被排斥的那個族群,但成年之後,就會認為那個族群的人都是次等的,不值得信任,甚至對那個族群產生仇恨心理。

隨著商貿活動日趨頻繁,出國旅遊漸漸普及,不同種族文化的人彼此交流,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雖然如此,有些人仍舊改變不了多年的主觀印象,對人總懷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他會一味地認為,就算某個族群有多達十萬甚至百萬人口,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都具有某些典型的問題及品格特徵。縱使這族群裡只有一個人態度不佳,也會加深他對這族群的偏見。另一方面,要是這族群裡有人做了一件好事,他就認為那只不過是個例外。

不再為偏見所限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偏見是不對的,但能擺脫偏見的人卻是少數。事實上,很多人明明對人有很深的偏見,卻堅持自己對人沒有偏見。有些人甚至認為,只要不公開談及自己的看法,就算對人有偏見也沒關係。然而,偏見真的會 傷害別人和分化社會。如果偏見是出於無知,仇恨就往往出於偏見。作家查爾斯·凱萊布·科爾頓(1780?-1832)指出:「我們憎恨某些人,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他們;我們不去了解他們,是因為我們憎恨他們。」既然偏見歧視是後天形成的,就一定有辦法消除。怎樣著手呢?

[第7頁的附欄]

宗教提倡包容還是鼓吹偏見

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真面目》裡指出:「一般而言,信教的人似乎比沒信教的人懷有更深 的偏見。」這一點其實不難理解,因為宗教不但無法消除偏見,反而往往是偏見的根源。千百年來,傳教士一直煽動反猶太情緒就是一例。據《基督教史》所載,希特勒曾說:「我對猶太人的政策,不過是延續天主教會過去1500年來的政策而已。」

巴爾幹半島上發生的暴行似在訴說,東正教和天主教的教誨,不能使他們的教徒學會包容和尊重不同信仰的鄰人。

盧旺達也曾發生信仰相同的人互相殺戮的慘事。《全國天主教報導》說:「這真是一場有計劃的種族屠殺。不幸的是,連天主教徒也捲入其中。」

天主教教會本身也已承認,他們排斥異己的事實,古今皆知。公元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羅馬舉行的一場彌撒中,請求公眾寬恕教會「以往的過失」。在儀式中,教宗特別提到「猶太人、婦女、原住民、僑民、窮人和在母腹中尚未出生的生命,他們都受過宗教排斥和不公平的對待」。

[第6頁的圖片]

上:1995年10月20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難民營

兩個在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難民正在等待內戰結束

[鳴謝]

Photo by Scott Peterson/Liaison

[第7頁的圖片]

學習仇恨

孩子會從父母、電視和別的地方感染不良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