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大教堂為上帝而建,還是為人而建?

大教堂為上帝而建,還是為人而建?

大教堂為上帝而建,還是為人而建?

法國《儆醒!》撰稿員撰

莫斯科發生了某種形式的復活。救主基督大教堂在1931年被斯太林勒令拆毀,現在已完成重建,金色的圓頂閃閃生光,與莫斯科的天空互相輝映。在靠近巴黎的地方,有一個城市叫做埃夫里,當工人完成最後的工夫以後,法國唯一一座在20世紀興建的大教堂終於落成。不到幾年前,西班牙馬德里的阿爾穆德納大教堂進行了建成後的奉獻禮。紐約也不甘示弱,這裡也有一座大教堂,名為天主的聖若望大教堂。這大教堂的建築工程足足做了一百多年,所以常常有人說它是起不完的聖若望大教堂。不過這座大教堂的規模實在很大,佔地超過1萬1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教堂。

環顧所有自稱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在許多城市中如果要數名勝古跡,總少不了宏偉的大教堂。對信徒來說,大教堂標誌著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即使是非信徒也把大教堂視為藝術結晶或建築學的光輝,對大教堂也因此珍愛有加。可是,這些精心建造,而且時常勞民傷財的禮拜堂引起了一些嚴肅的問題:為什麼要建築大教堂?如何建築大教堂?目的何在?

大教堂是什麼?

基督死後,門徒組織成一群一群的會眾,其中有許多會眾在私人家裡聚會。(腓利門書2)隨後的幾十年間,會眾由屬靈的「長老」照顧。(使徒行傳20:17,28;希伯來書13:17)但是自使徒全部去世以後,純真的基督教逐漸偏離正道。(使徒行傳20:29,30)一段時間之後,有若干長老抬高自己的地位,自命高人一等,被視為主教,權傾多群會眾——這是耶穌曾經警告人要避免的事。(馬太福音23:9-12)「教會」一詞本來單指基督徒,當時也用來指他們崇拜的地方——就是教堂。不久以後,有些主教就想要有些切合他們身份地位的教堂,於是就創了一個新詞來形容主教的教堂——就是大教堂。

大教堂的希臘文是卡塞茲拉,意思是「座位」。所以大教堂也就是主教的寶座,象徵他在人間的權力。主教以大教堂為中心,管轄教區。

「大教堂時代」

公元325年舉行的尼西亞大公會議正式認可在各城市中設立主教。主教現在既然得到羅馬政府支持,於是經常向當局索求大量土地,並且接管許多異教的廟宇。羅馬帝國之後,教會勢力依舊保存下來,而且日漸壯大,支配著中世紀的發展。緊接而來的時代,法國歷史家喬治·迪比稱為「大教堂時代」。

歐洲人口在公元7到14世紀增加了兩倍。人口劇增主要令城市得益,使城市變得更興盛繁榮。結果,最富庶的主教城市往往成為宏偉的大教堂的最佳選址。理由何在呢?因為如此盛大的建築計劃沒有源源不絕的資金,就根本不能開花結果!

驅使人興建大教堂的另一個因素,是大眾對聖母瑪利亞和宗教遺物的崇敬,這種風氣在11和12世紀極盛,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教把這種崇拜活動加以發展,他們的大教堂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於是當時法國的大教堂紛紛開始以聖母為名。天主教百科全書《神》問道:「有哪一個城鎮不起碼把其中一家教堂——多數把大教堂——獻給她呢?」於是巴黎的聖艾蒂安大教堂改名為聖母院。位於法國沙特爾的聖母院成為歐洲首要的朝聖地。《大教堂博覽》一書說:「沒有其他人能像聖母瑪利亞那樣完完全全地支配了建築大教堂的人的生活和思想,連基督也不能。」

「我們要建一座巨大無比的大教堂……」

可是這些建築物為什麼多數都規模龐大呢?早在4世紀,德國的特里爾大教堂和瑞士的日內瓦大教堂已經非常巨大,但上教堂的人數卻相對來說只能算是小數目。在11世紀,西班牙有個城市叫施派爾,那裡的大教堂大得全城的人加起來也不夠坐滿整個大教堂。《大教堂博覽》於是推斷出「在龐大豪華的[大教堂]背後隱藏著若干頗為不敬神的動機」。其中包括「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為一己功名發起這些大型建築工程」。

在12和13世紀期間,大教堂平均長100米,高度則務求與長度看齊。英格蘭的溫切斯特大教堂長169米,意大利米蘭的中央大教堂長145米,都是其中的佼佼者。1402年,一個西班牙的教會官員在塞維列公告天下說:「我們要建一座巨大無比的大教堂,當建成之日,任何人一見之下,都要說我們是瘋子。」結果據稱塞維列大教堂位列當今第二大,參天拱頂高達56米。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尖頂高142米,等於40層高樓。到了19世紀,位於德國烏爾姆的歌德式明斯特大教堂的塔樓高達16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塔。歷史家皮埃爾·迪科隆比耶強調說:「建築巨大得過火,完全超出崇拜的要求。」

12和13世紀期間,鼓吹興建大教堂的人利用另一個「不敬神的動機」——對本地城鎮的熱情。根據《不列顛百科全書》,「當時各城各鎮爭相建築最宏偉的大教堂」。市議員、公民和行會把大教堂變成城市的標誌。

昨日揮金如土,今日依舊奢華

有一個作家把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描寫成「資金的無底深淵」。這些建築在今日的維修費用屢創新高,那麼過去在興建的時候,資金從哪裡來呢?有時候主教會自己掏腰包,例子有巴黎的莫里斯·德蘇利。有時資金會來自政治領袖,例子有阿拉貢的君主詹姆斯一世。不過基本上建築大教堂的費用一般來自教區的稅收,其中包括來自封地的稅收和租賣產業的收入。事實上,意大利博洛尼亞主教的產業就有兩千塊地之多!另外還有來自教徒的收入,包括募捐、贖罪券和違犯教規的罰款。在法國的魯昂,人們如果想在四旬齋期有權吃乳類製品,就要出錢買權,以支付興建大教堂所謂的黃油塔樓的費用。

有些人捐錢捐得特別豪爽,就可以在教堂裡留下彩色玻璃畫像和立塑像,以作表揚。這樣做明顯違背基督徒施捨不求留名的原則。(馬太福音6:2)由於開支往往超出預算,所以需要源源不絕的資金。求財心切,自然時常發生挪用別人財產和勒索的事情。例如,有人會被指控是異端,然後財產常常會被沒收。稱為清潔派 *的所謂異端分子就在這種情勢下慘被搶掠,得來的財物足以支付幾座大教堂的建築工程。

要令資金不斷流入,教會自然要定時施壓力。有些歷史家聲稱是大眾自發要興建大教堂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歷史家亨利·克勞斯說:「雖然中世紀的宗教氣氛濃重,對人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卻不是起教堂。」《大教堂博覽》承認說:「用來起教堂的錢,本可用來餵飽飢餓的人……或用來辦醫院辦學校。所以,大教堂也可以說是用千千萬萬人的生命來換取的。」

如何興建

大教堂證明人類能夠如何靈活變通。用這麼簡陋的技術就能建造出這麼龐大的建築,實在教人讚嘆。建築工程的第一步是畫出詳細的設計圖。在採石場,工匠利用模板確保裝飾式樣能保持一致,也確保石塊大小適中。工匠也小心翼翼地在石塊上留下記號,標明個別石塊在整座建築結構中的準確位置。運輸過程非常慢,也非常貴。儘管如此,根據法國歷史家琴恩·金佩爾報導,「法國在1050至1350年期間開採石頭的數量比古埃及還多」。

在建築工地裡,工人要完成壯舉,只有靠當代的簡陋起重工具——滑輪和多數靠人力踐踏木踏車來發動的起重機。今天工程師運用的數學公式在當日是聞所未聞的東西。建築工匠只有靠直覺靠經驗,難怪有許多嚴重的不幸事故發生。例如在1284年,法國博偉大教堂的拱頂由於做得太大了,結果倒塌了。但是有了扶壁、飛扶壁、肋骨狀圓拱頂和尖頂等創新設計,建築人員就能把教堂起得更高。

建築工程有快有慢,最快的可以40年完工(英格蘭的索爾茲伯里大教堂),慢者可以是幾百年。有些大教堂則好像法國的博偉大教堂和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一樣,完工無期。

「本末倒置」

大教堂打從一開始就引起爭議。教宗霍諾留三世說大教堂是「既漂亮又昂貴的建築物」。教會內部也有人反對興建大教堂而消耗巨額金錢。13世紀巴黎聖母院主教皮埃爾·利·尚特公開表示:「像現在這樣建築教堂是一種罪過。」

即使時至今日,興建大教堂仍然引發如潮惡評,埃夫里大教堂的例子只是其中一個而已。法國《世界報》報導許多人認為興建大教堂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教會「本來應該把錢花在為人謀福利和推廣福音的活動上,不應該把錢花在石頭和裝潢工夫上」。

毫無疑問,參與興建這些宏偉建築的人當中不乏真心愛戴上帝的人。他們顯然「對上帝有熱心」,卻「不是按照確切的知識」。(羅馬書10:2)耶穌基督從來沒有向門徒暗示過崇拜的地方要建築得富麗堂皇。他只力勸真正崇拜的人要「用靈和真理來崇拜」。(約翰福音4:21-24)基督教國家裡的大教堂雖然外形美不勝收,卻跟以上的原則背道而馳。大教堂也許能使人記念參與興建的人,卻不能為上帝帶來榮耀。

[腳注]

^ 18段 請參看《守望台》1995年9月1日刊27-30頁,「清潔派——他們是基督教殉道者嗎?」一文。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13頁的圖片]

西班牙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大教堂

[第15頁的圖片]

(頂)染色玻璃玫瑰窗,法國沙特爾聖母院

(上圖)石工雕刻,巴黎諾特雷-達梅

[第15頁的圖片]

12世紀的巴黎聖母院

[第15頁的圖片]

亞眠大教堂的內觀,它是法國最大的宗教建築物,拱頂高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