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認為對照原文嚴格地逐詞翻譯,譯文就會最貼近原文的意思。但這樣翻譯不一定最準確,以下是其中一些原因:
不同語言的語法、詞彙和句子結構不可能完全一樣。希伯來語教授德賴弗說,各種語言的差別「不僅在於語法和詞根,也在於……把不同概念組成句子的方法」。由於說不同語言的人思維模式有別,德賴弗教授補充說:「所以,同一句話在不同語言中的表達方式都不一樣。」
沒有任何一種現代語言的詞彙和語法跟聖經原文的希伯來語、阿拉米語和希臘語完全對應。所以,逐詞翻譯聖經,意思可能會模糊不清,甚至完全錯誤。
上下文不同,同一個詞或說法就可能有不同的含義。
對於某些經文,翻譯員也許可以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譯,但這樣做必須謹慎。
以下的例子能說明逐詞翻譯可能造成的誤解:
在聖經中,「睡覺」可以指實際的睡眠,也可以比喻死亡。(馬太福音28:13;約翰福音11:11)如果上下文顯示這個詞指死亡,就可以譯作「長眠」,以免讓讀者感到困惑。(哥林多前書7:39;帖撒羅尼迦前書4:13;彼得後書3:4)
在以弗所書4:14,使徒保羅用了一個短語,字面意思是「人們擲骰子」。這個古代的慣用語是指擲骰子時的欺詐行為。在大多數語言裡,按字面翻譯這個短語會令人費解,但譯作「人的詭計」,意思就清楚多了。
羅馬書12:11用了一個希臘語詞,字面上是「沸騰」的意思,但直接翻譯過來不能準確表達原文的含意,所以這個譯本譯作「滿腔熱誠」。
耶穌在他著名的演講「登山寶訓」中說的一句話,有的譯本譯作「靈裡貧乏的人是蒙福的」(《中文標準譯本》),有的譯作「神貧的人是有福的」(《聖經》,思高聖經學會)。但這一類的譯法不僅意思不清楚,甚至可能誤解為形容人缺乏精神活力。其實耶穌想說的是,一個人想快樂,就必須看出自己需要上帝的指引,而不是靠滿足身體方面的需要。(路加福音6:20)因此,「渴望滿足心靈需要的人有福了」或「深知自己需要上帝的人快樂了」等譯法更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思。(馬太福音5:3)
在很多情況下,翻譯成「嫉妒」的希伯來語詞表達的意思跟中文類似,指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創世記26:14;以賽亞書11:13)然而,這個希伯來語詞也含有褒義,比如可以指耶和華「熱心」維護他的僕人,或指他「要求專一愛戴」。(出埃及記34:14;列王紀下19:31;以西結書5:13;撒迦利亞書8:2)這個詞也可以指上帝的忠僕對上帝以及對於崇拜他所表現的「熱心」,或者指他們不能容忍任何與上帝對立的勢力。(詩篇69:9;119:139;民數記25:11)
在希伯來語裡,「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含義。例如,這個詞可以根據上下文譯作「勢力」「慷慨」「權」。(撒母耳記下8:3;列王紀上10:13;箴言18:21)事實上,這個詞在英語版的《聖經新世界譯本》裡有超過40個譯法。
因此,翻譯聖經時,不能每次都用相同的措辭來翻譯原文的某個詞語。翻譯員必須善用判斷力,選擇最能把原文意思表達出來的詞語。此外,句子的結構也必須符合語法,才能使譯文通順易讀。
不過,翻譯員也不能走極端,隨意調整原文的措辭和句式。如果翻譯員按照自己對經文大意的理解自由表述,就很可能會歪曲經文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翻譯員有可能把自己對原文的理解加進譯文中,或者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細節。因此,自由表述的翻譯方法,有可能使譯文更通順易讀,但也可能使讀者無法了解原文要表達的信息。
關於教義的成見也會影響譯文是否準確。例如,馬太福音7:13說:「通往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廣闊的。」由於成見,有些譯本在這裡採用「地獄」一詞,而沒有表達出這個詞在希臘語原文的真正意思,就是「滅亡」。
翻譯聖經的人也必須記得,聖經是用農民、牧人和漁夫等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語寫的。(尼希米記8:8,12;使徒行傳4:13)一部好的聖經譯本應該清晰易懂,可以讓所有真心想明白聖經的人,無論背景如何,都能領悟其中的信息。所以,選擇淺白的日常用語,比選擇大眾不太常用的詞語更為理想。
儘管聖經的古抄本包含上帝的名字耶和華,但許多現代譯本卻擅自刪除了這個名字。(另見附錄A4。)許多譯本用「主」或其他頭銜取代了這個名字,有的譯本甚至讓讀者看不出上帝是有名字的。例如,有些譯本把約翰福音17:26耶穌禱告的話譯作「我已經把你顯明給他們」,把約翰福音17:6翻譯成「我已經把你顯明給那些……人」。可是,準確的譯法其實是「我已經使他們認識你的名」以及「我已經向他們顯明你的名」。
正如英語《新世界譯本》第一版的前言說:「我們不是用自由表述的方法翻譯聖經。只要符合現代的語言習慣,經文的意思不會因為用詞生硬而含糊不清,我們就儘可能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譯。」因此在遣詞造句方面,新世界聖經翻譯委員會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含義,同時避免令譯文彆扭生硬而意思含糊。所以,這個譯本不但簡單易讀,也讓讀者確信他們讀到的是上帝指引人寫下來的信息。(帖撒羅尼迦前書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