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跳到目录

拜占廷帝国——往日光辉还记否?

拜占廷帝国——往日光辉还记否?

拜占廷帝国——往日光辉还记否?

在某些语言中,“拜占廷”一词往往隐含着阴谋、瞒骗和背叛的意味。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个形容词本来是一个庞大帝国的名字。拜占廷帝国从出现到衰亡,经历了差不多十二个世纪。

从高加索到大西洋,从克里米亚到西奈,从多瑙河到撒哈拉,这些地方全都是拜占廷帝国鼎盛时期的领土。许多历史家认为,拜占廷帝国兴起于公元4世纪,在15世纪覆亡。这个帝国不但把希腊罗马的文化保存下来,对传播所谓的基督教也贡献良多。拜占廷帝国所创立的政治、社会和宗教体系,至今依然大行其道。

事实上,这个强大的帝国并没有明显的起点。根据历史记载,拜占廷帝国是东罗马帝国的延续,但究竟在何年何月何日正式诞生,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有些历史家认为,拜占廷的第一个皇帝是戴克里先(公元约245年-约316年),其他的则认为是君士坦丁大帝(公元约275年-337年),也有说是查士丁尼一世(公元483年-565年)的。不过大部分人都同意,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30年把首都由罗马迁移到拜占廷城的时候,拜占廷帝国就开始正式成形。他以自己的名字给拜占廷城重新命名,改称为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

值得一提的是,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从没有人说过自己是拜占廷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罗马人。“拜占廷”一词要到公元14世纪以后才开始有人使用。

繁华之都

一位历史家说过,古时的君士坦丁堡“名盛财更盛”。这个城位于欧洲和亚洲接壤的波斯普鲁斯海峡,横跨金角湾。这个海湾既是有利于防守的半岛,又是有天然屏障的港口。公元前657年,希腊的开拓者把这个地方命名为拜占廷城,以记念叱咤风云的领袖拜萨斯。一千多年以后,拜占廷城变成了新罗马。在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全盛时期,城里有50万居民。

西方旅客东来,看见这个大都会兼世界主要商贸中心,无不目瞪口呆。港口挤满船只。在市场上出售的货品包括:丝绸、毛皮、宝石、香木、象牙雕、釉彩首饰和香料。不用多说,君士坦丁堡招来了比邻强国的妒忌,强敌多次企图攻城。这个城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人征服,但在此之前只失守过一次,当时破城而入的敌人就是第四次东征的“基督徒”十字军。来自克拉里的十字军战士罗伯特惊叹说:“自创造世界以来,从来没有人看见过,或者夺取过这么大量的财宝。”

丰厚遗产

你也许感到意外,拜占廷的政体、法律、宗教理念和礼仪,到今天仍然影响到数十亿人的生活。例如,查士丁尼把各种法律原则汇编成著名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今天欧洲大陆奉行的罗马法奠下基础。拜占廷的法律原则也通过《拿破仑法典》而传入拉丁美洲和其他国家,至今在当地依然影响深远。

拜占廷的建筑师懂得在四方院子上盖造大圆顶。这种建筑风格后来传播四方,远达俄罗斯。有些人甚至认为,用叉进食的习惯得以在西方社会普及,是拜占廷人的功劳。公元11世纪,在威尼斯,人们看见拜占廷公主用双齿叉而不是用手进食,不禁瞠目结舌!可是几百年后,富贵人家也开始流行用叉进食。连罗马教宗也抗拒不了拜占廷的影响,他戴的三重冕其实是仿照拜占廷皇帝的冠冕制造的。英国君主所用的王权宝球和权杖,都是抄袭拜占廷皇帝的。

法纪严明

拜占廷帝国还留下一系列出色的治国政策,供后世的政府参考。例如,政府会安排穷人到国营面包工厂和市集工作,因为皇帝利奥三世(公元约675年-741年)相信:“人无所事事,就会作奸犯科。”酒馆在晚上八点钟就要关门,因为政府认为,醉酒会导致不法行为和骚乱。《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人犯了乱伦、杀人、私自织造或售卖(皇室专用的)紫色布、向敌人传授造船技术等罪行,就可能被判斩首、钉死或溺死(罪犯跟公猪、公鸡、毒蛇和猿猴一起被放进粗布袋里,溺水身亡)。杂货商人使用欺诈的砝码,就处以断手之刑。纵火的人则用火刑烧死。”

值得注意的是,拜占廷帝国的福利制度也相当完善,跟现代福利国家为国民一生所提供的福利相去不远。皇帝和有钱人慷慨解囊,大力资助医院、贫民院和孤儿院。政府还设立收容所给改过自新的妓女。有些洗心革面的妓女后来更被封为“圣人”。还有一所专为堕落的贵妇而设立的教养院。

以商立国

优厚的福利反映出帝国的繁荣。价格、薪酬和租金的涨落幅度全由国家调控。谷仓储存了大量小麦,以备失收时期之需。官员定期视察商店,检查度量衡工具、帐目和商品素质。囤积居奇的、走私的、诈骗的、伪造货币的和逃税的,都严加处罚。

皇帝是帝国中最大的贸易商兼制造商。铸造钱币、军械工业和著名的拜占廷奢侈品买卖,都为皇帝所垄断。查士丁尼得到一批从中国走私入境的桑蚕卵,创办了享负盛名的丝绸工业。

保险和信贷服务也发展起来。银行帐目无不经过严密审查。君士坦丁以黄金铸造拜占廷的苏勒德斯货币,币值维持了整整十个世纪也不变,是有史以来最稳定的货币!

深宫风云

那么,“拜占廷”一词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跟阴谋、瞒骗和背叛联系在一起呢?历史家威廉·莱基说,拜占廷的皇室,外表璀璨耀目,背后却是一幕幕“大同小异的宫廷惨剧。教士、宦官和妃嫔串通一气、下毒杀人、密谋叛乱。恩将仇报、手足相残的事件也没完没了”。

作家默尔·西弗里说:“皇帝身旁的官员,不是密谋行刺,就是企图篡位。无能者绝不能久坐皇位,执掌神赐的皇权。由君士坦丁一世到君士坦丁十一世,一共有88个皇帝。他们当中有13个遁身于修道院,另有30个皇帝死于非命——有的饿死,有的中毒身亡,有的被弄瞎了,有的被棒打致死、勒死或刺死,也有的被肢解或斩首。尼斯福鲁斯一世的头盖骨,最后成了保加利亚的克鲁姆汗的酒杯。克鲁姆汗就在众贵族面前,举起这个镶上银边的杯子来祝酒。

连“圣人”君士坦丁大帝也杀死自己的大皇子,又把王妃溺死在浴盆中。伊林娜皇后(公元约752年-803年)权欲薰心,为求夺取皇位,不惜把儿子弄瞎。

日暮途穷

可是,拜占廷帝国却不是因为以上的政治阴谋而覆亡的。在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及随后的科学发展,使西欧的面貌不断改变。但是,在拜占廷的皇帝看来,任何形式的改变不仅是异端,更是叛国大罪。

此外,政治气候的改变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公元7世纪,伊斯兰人吞并了安提阿、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由于斯拉夫人进侵巴尔干半岛,伦巴第人攻克义大利,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联系因此中断了。罗马得不到拜占廷帝国的支援,于是跟在西面崛起的日耳曼人结盟。拜占廷帝国的版图不断缩小,希腊文化对帝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后来在1054年,希腊正教的牧首和罗马天主教的教宗因教义上的分歧而互相把对方逐出教会。东正教和天主教之间,于是出现了一道至今还不能弥补的裂痕。

1204年,拜占廷帝国受到更大的打击。在这一年的4月12日,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在进军耶路撒冷的途中,洗劫了君士坦丁堡。历史家史提文·朗西曼把他们的劫掠行为称为“有史以来最凶残的暴行”。十字军奉基督之名到处放火,肆意奸淫掳掠。他们摧毁了这个城以后,就把战利品带到威尼斯、巴黎、都灵和其他西欧大城市去。

五十多年以后,拜占廷帝国终于夺回了君士坦丁堡。这时候,帝国已失去了旧日的光辉,只剩下一点儿残影。贸易活动也完全受制于威尼斯和热那亚。不久以后,拜占廷帝国开始受到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威胁。

奥斯曼人侵入国境,使拜占廷帝国走上绝路。1453年4月11日,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动用了十万大军和强大的舰队,围攻拜占廷的首都。守卫君士坦丁堡的士兵不足八千人,他们死守顽抗了七个星期。到了5月28日,在护城河一处防守薄弱的渡口,侵略军蜂拥入城。第二天,首都已落入奥斯曼人手里。穆罕默德把城征服了。据报道,他进城的时候,流泪悲叹说:“我们竟然把这个大好的城市洗劫一空,破坏无遗!”拜占廷帝国覆亡了,但这个帝国所发挥的影响到今天仍然存在。

[第13页的附栏或图片]

拜占廷帝国与圣经

修道院制度是拜占廷帝国的宗教主流。修道院是圣经抄本的抄写中心和藏书中心。现存最重要和最完整的三部圣经抄本——《梵蒂冈抄本1209号》、《西奈抄本》(小图)和《亚历山大抄本》(背景)——可能是在拜占廷的修道院和教区里完成的,也可能是由那里的人保存下来的。

[鸣谢]

Both manuscripts: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15页的附栏或图片]

拜占廷帝国的宗教

诺曼·戴维斯在《欧洲历史》一书里,评论教会和国家关系亲密时指出:“政教合一,不分彼此。皇帝……和牧首是维护神权的两个柱石,分别在世俗和教会事务上代表神的权威。帝国负责捍卫东正教会,而教会则为帝国歌功颂德。这种‘政教合一制度’在西方并不存在。”

[图片]

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以往是拜占廷帝国最大的教堂,在1453年改建成清真寺,然后在1935年转变为博物馆

[第14页的附栏]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大事录

286年 戴克里先开始在小亚细亚的尼科米底亚掌权统治

330年 君士坦丁把拜占廷城定为国都,把城改称为君士坦丁堡

395年 罗马帝国从此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1054年 宗教分裂导致希腊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

1204年 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

1453年 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廷帝国在土耳其人的铁蹄下陷落

[第12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黑海

君士坦丁堡

尼科米底亚

尼西亚

以弗所

安提阿

耶路撒冷

亚历山大

地中海

阴影部分显示鼎盛时期的拜占廷帝国(公元527年-565年)

[第12页的图片]

学者争辩第一个拜占廷皇帝究竟是(1) 戴克里先,(2) 君士坦丁大帝,还是(3) 查士丁尼一世

[鸣谢]

Musée du Louvre, Paris

[第15页的图片]

一幅画在抄本上的图画显示,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04年被围攻时的状况

[鸣谢]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15页的图片]

公元321年的一个垂饰,中间镶着苏勒德斯金币

[鸣谢]

Photograph taken by courtesy of the British Museum